日本画家笔下的东洋海丝贸易【2】
栏目:168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1-15
 日本,是明清时代中国丝绸亚洲市场的传统市场。早在宋代,日本就已经发展蚕桑丝织业,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。16世纪70年代以后,日本逐步结束战国混乱,归于统一,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。16世纪末,日本白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%,社会购买力有了很大提高,对丝绸的需求与日俱增。当时日本从中国大量输入生丝和丝织品,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。明代大学士徐光启(1562~1633年)在其《徐光启文集》卷一《海防迂说

  日本,是明清时代中国丝绸亚洲市场的传统市场。早在宋代,日本就已经发展蚕桑丝织业,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。16世纪70年代以后,日本逐步结束战国混乱,归于统一,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。16世纪末,日本白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%,社会购买力有了很大提高,对丝绸的需求与日俱增。当时日本从中国大量输入生丝和丝织品,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。明代大学士徐光启(1562~1633年)在其《徐光启文集》卷一《海防迂说》中曾提到,日本“百货取资于我,168体育最多者无若丝……通国所用,辗转灌输,不厌多也”。

  中国丝绸在日本广有市场,每年从中国输入的数千万素色或刺绣天鹅绒、缎子、薄纱与各种衣料,都可销售一空。日本学者研究表明,在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值中,生丝及丝织品占70%,日本江户幕府初期,每年输入生丝达数十万斤,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。据1616年初荷兰驻日本平户商馆馆长干布斯调查,日本每年进口生丝约3000担,约合180吨。葡萄牙人掌握进口总数的一半,另一半由日本商人从中国商贾处购得。

日本画家笔下的东洋海丝贸易【2】

  欧洲人从西方到东方来,是以海盗式的殖民者方式进行的。虽然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破坏,但殖民者以通商为目的向东扩张和全球性的殖民活动,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进程。东来的殖民者很快发现了中国丝绸在亚洲市场具有良好的销路,便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和星罗棋布的海外殖民地优势,极力挤入亚洲丝绸贸易市场。欧洲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采购到大量的中国丝绸,并非全部运回欧洲售卖,而有相当一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他亚洲国家贸易牟利,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他们在东方殖民地的统治。据荷兰干布斯调查,日本需要进口大量中国生丝,尽管葡萄牙人和日本商人垄断了进口,但每年还有约250万荷兰盾的生丝容量。如果荷属东印度公司能占领这部分剩余市场,可获利200万荷兰盾以上。这些利润足以充作荷属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经费。

  明末每年都有数艘大陆商船到台湾向日本海商贩丝。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,在台湾建立了“热兰遮城”,作为海盗活动和远东贸易基地。荷兰商人极力排挤日本商人,台湾成为荷商获取中国丝绸的最重要的据点。荷兰人在东方获得的中国丝绸首先输往日本,168体育以与葡萄牙人展开竞争。同时荷属东印度公司极力招引华商到巴达维亚、马六甲、暹罗等设有荷兰商馆的地方进行贸易,以获取更多得到中国生丝的渠道。

  因此,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大型商船也和中国大型商船一样,常年往返于日本的贸易港口。即使在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,仅留长崎一港对外贸易的禁海时期,中国的“唐船”,荷兰的“阿兰陀船”,都是日本港口的重要风景,并在长崎港口逐渐形成了中国商馆“唐馆”和荷兰商馆“荷馆”。